新闻>日化新闻>正文 分享

欧美日韩中国化妆品企业竞争格局

2013.03.01出处: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作者:未知责任编辑:陈红
摘要:回望过去20年,中国化妆品产业年产值从1990年的二三十亿元,跃增至2011年的2000亿元。其间,几多群雄逐鹿,几多金戈铁马,一如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外资品牌虎奔而来,民族品牌奋起抗争。欧美、日韩、中国化妆品企业在中国市场此消彼长,势成三分。

回望过去20年,中国化妆品产业年产值从1990年的二三十亿元,跃增至2011年的2000亿元。其间,几多群雄逐鹿,几多金戈铁马,一如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外资品牌虎奔而来,民族品牌奋起抗争。欧美、日韩、中国化妆品企业在中国市场此消彼长,势成三分。那是最好的时期,“万类霜天竞自由”。那是最坏的时期,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有记载的文字中,穿行于那段并不遥远的过往,人们会发现,除了产品品质的竞争外,政策影响、渠道变革、品牌传播、企业并购等种种因素,也会主宰一个企业或品牌的兴衰。

1990年——2000年 峥嵘 交锋

如果要为中国化妆品产业发展历程书写“编年史”,从1990年开始,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中国化妆品产业真正的发展、繁荣和竞争,正是从这个时候拉开大幕。彼时,国门大开,合资盛行,市场初兴。此后的1992年,注定载入史册。邓小平南巡,群情振奋。葛文耀回归,执掌家化。人们高唱“冬天里的一把火”。此时,中国化妆品产业则悄然发生变化,市场格局被吕实璟形容为“三国”(广东、上海、京津)、“四方”(外资、合资、国有、民办)。

欧美:牛刀小试

1988年8月落子广州后,宝洁将以技术换市场的“拉郎配”——合资经营,搞得有声有色。坚持产品创新,到小区楼道大量派送试用装,以及员工骑车送货上门、大力度广告投放等等,宝洁干的都是令许多国人瞪大了眼睛的事情,给传统的中国商业带来一股新风。也因此,宝洁业绩一路扶摇直上,在上世纪90年代一直风头无两。1996年宝洁销售额高达37亿元。

在洗发水领域,宝洁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占据绝对优势。而重庆奥妮掌门人黄家齐只能在“广告十年不下中央电视台”的雄心中叫板宝洁。力士、诗芬则紧跟宝洁、奥妮之后,位列三四。彼时,宝洁可能还没料到,后来一度令其“头疼”并改变中国市场战术的舒蕾洗发水才刚刚诞生。那一年是1996年。而1997年宝洁销售额蹿升至80亿元。其护肤品玉兰油以及洗发水飘柔等品牌产品在市场上长驱直入。

还有一个在上世纪90年代风头正劲的欧美品牌就是联合利华旗下的旁氏,在全国50家大中型商场化妆品零售排行榜中,旁氏紧随玉兰油,位居第二。1996年,旁氏回款4.2亿元,位列护肤品排名前10位。全球化妆品巨头欧莱雅,此时也在觊觎中国化妆品市场。当盖保罗打定主意后,带着“金字塔”梦想,于1997年携巴黎欧莱雅、美宝莲等品牌,跨过香港香江,奔赴中国大陆,目标直取大型商场和正在挟风带电迅猛扩张的超级市场。事实证明,他对中国的渠道状况已经了如指掌。

同属欧洲系的德国品牌妮维雅,再返中国时已是1994年,比欧莱雅早两年。但直至1999年左右,妮维雅还在中国“找北”。令张鹏飞尴尬的是,妮维雅进百货销量上不来,又不屑于与大流通为伍。1999年后,才是妮维雅真正值得称道的日子。这要得益于商超渠道崛起。前期进入中国市场,欧美品牌主要以大众类品牌为主。90年代中后期,中国消费革旧布新,而商超快速发展迎合了这种消费趋势。此时大众品牌乘势涌入商超,欧美品牌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日本:黄金十年

进入中国市场的日系化妆品品牌中,最早者非资生堂莫属。1981年,资生堂便有60多款化妆品、香皂摆上了北京友谊商店的柜台,令“穿一条喇叭裤就是时尚”的北京活色添香。这为资生堂日后了解和布局中国市场打开了一道缺口。比资生堂稍晚进入中国市场的日系化妆品,是彩妆品牌奇士美(Kiss Me)。彩妆竞争中,1993年以前日本奇士美一家独大。1994年奇士美与一个叫丽妃的彩妆并驾齐驱,而1995年中国品牌羽西,硬生生地撕开一道口子,跻身彩妆三强。到90年代后期,羽西与科蒂合作,奇士美和丽妃市场份额下滑,徒留“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空叹。美宝莲乘机补缺。

关键词: 化妆品企业 化妆品 品牌 中国 日韩 欧美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