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美业观察>正文 分享

郑渝川:“非典”须铭记,公共防疫不可松懈

2013.03.18出处:红网作者:郑渝川责任编辑:郑文卿
摘要: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近日接受专访,回顾十年前抗击“非典”疫情的经历。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曾光先后担任卫生部广东联合调查组流行病学组长、首都SARS防治指挥部总顾问,曾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解防治对策,推动小汤山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感染最为严重的北大人民医院暂时封闭。

郑渝川 评论作者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近日接受专访,回顾十年前抗击“非典”疫情的经历。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曾光先后担任卫生部广东联合调查组流行病学组长、首都SARS防治指挥部总顾问,曾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解防治对策,推动小汤山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感染最为严重的北大人民医院暂时封闭。曾光认为,非典这样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给国人上了一堂活生生的公共卫生课,把我国“倒逼”上了公共卫生的快车道。(3月15日《文汇报》)

十年前的“非典”肆虐,不仅因为医学界、科学界此前对SARS病毒掌握不足,而且还与薄弱的医疗和疾控体制有关。“非典”前,国家卫生政策重治疗轻预防,各级各地的医院乃至疾控中心过度市场化。在许多城市,医院没有隔离病房,还取消了效益差的传染科。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较长时间内国内没有出现过严重传染病,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思想认识不足,这也使得粤、京、港等地医院和科学界在迎战“非典”的初期,无法获得足够的政策和社会舆论支持。

“非典”疫情以惨痛的生命代价和极高的社会成本,促成了医疗和疾控体制改革。从国家到地方,疾控中心正规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政府对公共卫生其他领域的投入也显著增加,医疗的公益性相比10年前有了质的变化。10年间,公共卫生体系从形同虚设到初具成效,增强了全国各地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其间多次局部传染病疫情被很快控制,没有造成“非典”那样的严重扩散和社会危机。

然而,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非典”时期控制疫情真正管用的经验,是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对传染人群和疑似病例的强制隔离。尽管现有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再度启动区域性的强制隔离,但而今的社会人群流动更趋频繁,控制和隔离难度将远远超过10年前。而许多在当时发挥作用的治疗方法事后被证明存在较强的副作用,许多治愈病例肢体残疾。因此,对疾控中心和重点医院公共防疫硬软件建设的投入仍需加强,以切实做好最有效的预防,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还需时刻做好对国际疫情信息、病毒实验和疫苗等科研信息的深入监测。

不可忽视的是,公共医疗服务分布不均,正严重妨碍这10年间建立完善起来的疾控体制发挥作用。在沿海部分地区特别是珠三角,许多城中村区域、外来人口聚集较多的区域公共卫生配套形同虚设,对这类区域的疾控预警监测机制形同虚设;而在中西部不少城市的新建城区,公共医疗资源投入不足,也很难做到对疫情的监测捕捉和应对控制。这些风险在不断积聚,不排除在特定时间演化为巨大隐患,需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 非典 公共防疫 流行病 公共医疗服务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