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美业观察>正文 分享

邓海建:减负减负,越减越有负担

2013.08.26出处:晶报作者:邓海建责任编辑:郑文卿
摘要:周末回老家赴酒席,遇到曾经的老同事,说学校又出“幺蛾子”了,新学期当真活生生让数位“末位评议”的老师待了岗。人心惶惶,心有戚戚,不拼命把成绩搞上去,就像不传播谣言就不能活的某些“大V”。个中厉害,外人难解。


周末回老家赴酒席,遇到曾经的老同事,说学校又出“幺蛾子”了,新学期当真活生生让数位“末位评议”的老师待了岗。人心惶惶,心有戚戚,不拼命把成绩搞上去,就像不传播谣言就不能活的某些“大V”。个中厉害,外人难解。

其实,这事儿用来观照教育部的减负“国十条”最好不过。最近,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规定肯定是个好规定,譬如其中明确提出“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等。

没有睡眠、没有童年的孩子太需要减负了。今年5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减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减负令”约束,北京地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需要完成家庭作业的比例仍高达52%,初中生完成家庭作业时间超过90分钟的比例也高达60%。看看,这还是教育部所在地的北京,更遑论“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行情!

事实上,早前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将“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作为改革试点的十大任务之一。只是,现实中似乎又谁都没把减负当回事。喊减负、查补课、反奥数,教育部门的殚精竭虑,最后就像消协的“炮轰”,你说你的、它玩它的。民间的说法,“减负减负、负负得正”,越减越有负担了。

眼下有关减负的制度设计,仍是停留在“坏老师、坏学校”的逻辑前提之上。如此脑袋不清醒,还怎么给减负开“药方”?我当过老师,深知大多数中国老师在没有“媳妇熬成婆”后都有逼孩子做超多量作业的“劣根性”。作业是老师布置的,这固然没错,但考试也好、作业也罢,终极目标在于分数,这是教育的政绩考核与家长的人生焦虑最有共鸣的东西。如果教育资源配置还是按照分数和名次来,如果“拼爹”的人生中高考仍是“最不坏”的上升路径,就是逼着所有的老师不布置作业不考试,家长也一定会把你减掉的负担重新回家给孩子“装载”上去。

因此我一直认为,所有绕开老师与家长的减负,都不啻于政策的“耍流氓”。真心要减负,必须要做到两点:第一就是给老师、给学校减负。老师没有平均分、高分的焦虑,谁也不会吃饱了撑地给孩子留无数作业。只是,现实中,教育部门及地方其他行政部门在“分果果”、奖优惩劣的时候,不是看你科研论文、也不是看你一堂好课,而是看你的成绩、看你的获奖情况。考不好成绩,老师都能被末位淘汰,谁也不是天生的“平衡术”高手,职业焦虑之下,你让他们怎么去“减负”?

第二是给家长减负。一个跨世纪的概念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尽管谁也不知道起跑线在哪儿,但谁都知道孩子学不好的严重性。除了高考,还有别的选择吗?不是每个“爹”都能翻云覆雨,不是每站路都有向上流动的机会。萝卜招聘、火箭提拔、带病复出……谁不想靠着教条的分数挤进权责不对等的“上流社会”?这个时候,作业与考试,是底层民众指望孩子打破“代际固化”格局的“内功”。家长绑架孩子的童年,换得的不过是公平博弈的人生筹码而已。

减负,不是新课改能解决的命题,更不是教育部门一纸禁令能纾解的症结。如果没有系统的配套改革,吓唬学校或老师给孩子减负的政策,不过是隔靴搔痒的“罚酒三杯”。

关键词: 国十条 减负 新课改 老师 家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