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人物专访>正文 分享

莎莎郭少明:一生做对三件事

2013.09.22出处:楚天金报作者:未知责任编辑:张青青
摘要:在香港众多购物场所中,亚洲最大的化妆品连锁店莎莎无疑是女游客的最爱之一。不过,她们不一定知道,这家专注“美生意”的连锁店,是由一位男士在幕后经营。在香港,白手起家的传奇故事多发生在房产业。所以,郭少明迥然不同的致富路径令人耳目一新。

在香港众多购物场所中,亚洲最大的化妆品连锁店莎莎无疑是女游客的最爱之一。不过,她们不一定知道,这家专注“美生意”的连锁店,是由一位男士在幕后经营。在香港,白手起家的传奇故事多发生在房产业。所以,郭少明迥然不同的致富路径令人耳目一新。

躲进柜台偷学推销

郭少明事业的起点在铜锣湾总统商厦,一个普通商场的地下专柜。现在,那里已鲜有人知晓郭少明的发迹故事了。

1978年,郭少明是香港城市隧道交通部的一名收银员,太太罗桂珍销售化妆品多年,得知总统商厦有人要转让专柜,便从妈妈手里借了2万元港币,盘下了这个仅4平方米的小化妆品柜台。

店铺盘回来时,名字就叫莎莎,罗桂珍不喜欢这个名字,觉得带着前店主失败的痕迹。但改名需要1000港币,两人资金紧张,无奈中决定沿用。但郭少明后来发现,“‘莎莎’这两个字不管用哪一种语言,发音都一样是‘Sa Sa’,很国际化,很容易介绍给朋友。”

第一天,莎莎的生意只有32港元。郭少明心疼太太,干脆换成上夜班,白天有更多时间看店帮忙。

在当时的香港,一个大男人站在档口卖化妆品,是很奇怪的事。“太太每次都叫我躲在柜台下面,不要出来妨碍她做生意。我就躲在下面偷偷听她怎么卖化妆品,听久了,也晓得一些拉生意的窍门,后来才出来“抛头露面”。

全港首家超市化卖化妆品

如今的莎莎,跟超市一样采用开架式售卖化妆品。但上世纪70年代末,香港只有百货和药店销售化妆品,且多为一柜一品。

郭少明有一次和太太去逛超市,“本来只想买一件东西,结果一看见琳琅满目的东西,就买了很多。”两人灵机一动,这招能否借来一用?于是,郭少明首先在自家柜台上采用超市模式,在香港第一个摆出化妆品的开放式货架,把多种化妆品混搭出售,并且让给客人折扣。这一新鲜手法果然有效,一传十,十传百,莎莎名声鹊起。

1989年,莎莎的面积已是当年5倍。这时,商厦业主趁机提高租金,从1.76万港币涨到4.5万港币。结果,店铺被对手抢走,郭少明和太太一度灰心,甚至动了移民加拿大的念头。但他们最终应战。“我一生一共做对了三件事,这可算是其一。”此时,离租约到期还有半年,他在香港洛克道另找了一个地方,总共花了12.5万港币,然后把前几年赚的30万全部投进去。

总统商厦的专柜就这样空置了六个月。在那六个月里,他雇了几个临时员工,让他们每天往返总统商厦和莎莎新店之间,领走客人。

经此一役,莎莎反而得到新生,开始连锁经营。而接手方在总统商厦仅经营一年便关门大吉。

借自由行快速扩张

第二次危机巨浪袭来时,郭少明不再躲避。“1997年,是大喜大悲的一年。”莎莎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股份认购高达500多倍。但亚洲金融危机随即爆发,莎莎一下跌了三四成生意。

此时的郭少明,已不是那个遇见危难就想移民的年轻人了。他冷静下来,一口气新开11间新店,又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开设分店。

“经济的衰退,其实是加速我们国际扩张进程的黄金机会。因为房租便宜了,工资也降了下来。”第二年,莎莎20周年时,其利润比1997年反而上升了1.5%。“并不是说我们在金融危机中完全没受到一点影响,游客这部分的销售额肯定减少了,但我已能泰然处之,看到有利的另一面。”郭少明说,“这都是我慢慢才学会的,有危,就有机。”这是他做对的第二件事。

危机在2003年重演——SARS横行,香港零售业几乎全线凋敝,郭少明却组织了全莎莎的员工,待在房里一起学说普通话。“当时我没有裁减一个人。其实我也害怕,但我知道一切都会过去,而我要在其中抓住机会。”

不久,内地开放自由行政策,郭少明在听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快速在香港20多个游客聚集地新开了分店。“可以说,莎莎是香港自由行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现在,莎莎拥有264家店,其中内地50多家,15.5亿美元身家,助他登上福布斯2013香港50富豪榜。而郭少明的目标,是内地店铺要扩张到300-500家。

关键词: 莎莎 郭少明 化妆品 莎莎国际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