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美业观察>正文 分享

戎国强:请给孩子免于惊恐的自由

2013.07.29出处:钱江晚报作者:戎国强责任编辑:郑文卿
摘要:最近,接连几起暴力事件,都有孩子直接或间接受害——孩子,在我们的社会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也许,“在我们社会中”这样一个讨论范围,过于模糊了一点;把讨论范围规定在“在社会管理行为中”,也许更准确一些;“孩子”自然也是一部分孩子,管理对象的孩子。

今年3月7日,广州城管在“管理”一名带小孩的年轻女商贩时,一名城管人员掐住女商贩的脖子并往下按,最后用一种塑料铐子将女商贩双手反绑。有一张现场照片在网上引起众人愤怒:被反绑的母亲蹲在执法车旁,才1岁多的小女孩偎依在母亲怀中哭,年轻的母亲身体前倾,呈抱孩子的姿态,但反绑的双手无法抱住孩子。整个“管理”过程,都是“当着孩子的面”进行的。

母亲的怀抱,对一个才一两岁的孩子,就是整个世界。才一两岁的孩子,心智的成长刚刚开始,会不会产生“惊恐”的感受?那么她当时是什么心情或感受?或许她还不会“感受”?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通过文字去抵达孩子的内心。我们无法进入她的世界,虽然我们也来自那个世界。我们无法清晰地看到,这个世界被植入暴力后,如何支离破碎并且难以愈合?

这些打碎孩子世界的人,他们的世界曾经被人打碎过吗?这种可能性很大。

昨天,有报道说,长沙退休教师温庆福,每当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文革中用暴力行为对待老师张琼英的行为,就愧疚不已,他怕再不道歉就晚了,投书当地报纸,希望“当面跟张老师说声对不起”。该报收到张琼英子女的回信:“温老师,您可以放下这份愧疚了。”报道说,温庆福记得,1968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当时的青年“积极分子”温庆福接到任务,带人去抓张琼英。“大约是半夜一两点钟,我带人来到张老师家里敲门,张老师10多岁的小女儿惺忪着眼把门打开了。”之后,张琼英被押着离开了她的居所。温庆福看到“她的两个女儿惊魂未定,强忍着和母亲离别的痛苦样子”。

显然,两个孩子“惊魂未定”的神情,一直留在温庆福的记忆中, “惊魂未定”一直刺激着、提醒着温庆福的良知,让他内心不得安宁,直到他向世人公开忏悔。

这种暴力行为,在那个年代是受到鼓励的,因此,这种暴力十分普遍,这种惊恐不安也十分普遍。凡50岁以上的人,凡记忆功能正常,都曾亲眼目睹。但是,文革结束后,没听几个人说起,一段刚刚结束的历史,竟然无声无息如同没有发生过一样,因此,温庆福的忏悔才会成为新闻。但是,暴力是一种能量,必然要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释放,而忏悔也是一种释放;一代代传承下来,体现为一种“管理”行为,“执法”行为,也是一种释放,比个体行为的释放更强大,释放到谁头上,就是一场灾难,人性的灾难,人道的灾难。如果我们不能遏制暴力管理,我们将一直生活在惊恐中。

暴力是一种能量,必然要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释放,而忏悔也是一种释放,“执法”行为也是一种释放。

关键词: 孩子 摆地摊 执法 城管 温庆福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