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日化新闻>正文 分享

美即卖给欧莱雅后业绩下滑八成

2014.07.08出处:中国联合商报作者:宋博责任编辑:朱宁
摘要:美即面膜卖给欧莱雅后业绩就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美即控股截至2013年12月31日之前的6个月财报显示,公司实现净利润2732万港元,相比上半年的2.07亿港元,下滑幅度接近80%。虽然有媒体报道,欧莱雅方面曾强调,公司正在采取举措提振美即的业绩。但美即的未来还是令人颇为担忧。


外嫁的本土日化名牌似乎都容易出问题,小护士、大宝的身影渐渐从大众眼中退出,而不久前,一直还算“坚挺”的丁家宜也被科蒂停售。在此情况下,创下“史上最高收购价”的美即自然备受关注。而在谈判达成后,美即面膜的业绩就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美即控股截至2013年12月31日之前的6个月财报显示,公司实现净利润2732万港元,相比上半年的2.07亿港元,下滑幅度接近80%。

虽然有媒体报道,欧莱雅方面曾强调,公司正在采取举措提振美即的业绩。但美即的未来还是令人颇为担忧。

美即业绩变脸

4月9日,美即控股宣布在港交所退市,并正式成为全球化妆品巨头欧莱雅旗下一员。此次收购,欧莱雅付出了65.38亿港元的高昂代价,这是欧莱雅自2008年以来最大的一笔收购,也是中国本土化妆品品牌的史上交易额最大的被并购案。

可是,在欧莱雅花费巨资将其并入后,美即控股这一中国本土面膜大王的业绩开始变脸。据美即公布2013~ 2014财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净利润跌幅高达78.7%,仅为2053.1万港元,而其上年同期的净利润曾高达9646.0万港元。

此外,美即控股录得8.911亿港元营业额,较上财年同期增长8.214亿港元,仅增长8.48%,依照美即控股此前的财报,上年同期其营收增幅曾高达30.8%。

欧莱雅在去年8月与美即达成控股方案,欧莱雅以每股6.3港元收购美即控股,总成交价高达65.387亿港元。若按美即当前的利润水平计算,撇除利率因素,欧莱雅要收回并购美即的成本,需等三百年。

市场竞争加剧

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美即业绩下滑是美即效应后市场白热化竞争的结果。

有数据显示,2011国内面膜品牌不超过20家,但到了2012年面膜品牌就已经超过100家。一年之内竞争对手激增,市场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目前,国内面膜行业已经形成专业面膜公司如美即、洁宝集团等,淘品牌如御泥坊、相宜本草等,以及外资品牌三大势力。以洁宝集团旗下草舍名院等面膜黑马为例,其2013年在行业媒体上投放的广告费出现了惊人的增幅。御泥坊、相宜本草等从聚优美品、乐蜂网平台成长起来的品牌,现如今在媒体终端的广告投放也在逐年增加。

此外,欧莱雅的同行、外资化妆品公司对中国面膜市场的布局也在加快。事实上,就在欧莱雅巨资收购美即之后,来自瑞士的面膜品牌“Sweet Time”即高调在广州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而在美即的销售渠道中,屈臣氏占到了40%,但记者走访北京市内的部分屈臣氏店面,发现美即受青睐的程度与其曾经的“中国第一面膜”称号并太不相符。店员告诉记者,美即的销量并不算太好,回头客也并不多,反而是相宜本草、我的美丽日记和另外的一两个日本品牌的面膜销量还不错。记者看到,在美即专柜前驻足的消费者确实不多。

欧莱雅盼提振销售

按照欧莱雅中国披露的财报数据,2011年、2012年以及2013年欧莱雅在华销售增速分别为18%、12.4%及10.2%。而依照欧莱雅2013年在中国市场销售额132.8亿元,美即并入欧莱雅中国,将为其带来近9%的销售增长。

可能是基于提振销售的因素,欧莱雅集团执行副总裁(分管亚太区)兼中国CEO贝瀚青曾公开表示,即便美即净利润增速下滑,但“欧莱雅收购美即还是一单好生意”。

“我们觉得这个问题是非常好的问题。由于现在收购还没有完成,我们无法对美即品牌的业绩做过多的评论。面膜市场现在发展得非常红火,美即在这方面是领导品牌,非常有知名度。”贝瀚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是说。

当然,一些第三方分析机构给出的数据,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欧莱雅信心。根据尼尔森最新数据统计,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面膜市场仍旧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其中,一线城市消费增长28%,二三线城市呈现良好增长势头,其中三线城市增长达到29%,中国农村受到消费升级的影响,增长高达48%。据其预计,到2015年,中国面膜市场销售规模将至少达到300亿元。

而在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欧莱雅中国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称,“欧莱雅对美即自收购以来的销售感到满意”。

关键词: 美即 面膜 欧莱雅 业绩 美即控股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