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整形资讯>正文 分享

孔繁祜,整形界的笔杆子

2017.06.27出处:生命时报作者:王艳责任编辑:小李桂子
摘要:孔繁祜,我国整形外科的先驱者之一,知名专家,曾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责任编委等职务,他是整形外科的先驱,手术台上的快手。

孔繁祜((1924年8月1日~2017年6月12日),我国整形外科的先驱者之一,知名专家,曾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责任编委等职务。

11335298437563562.jpg

孔繁祜教授

整形外科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已不再是一门陌生学科,由此发展出的医学美容事业更是如火如荼,但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之际,整形医学还处于空白。一批先驱者们从零起步,白手起家,将毕生心血投入到这项事业,一步步将它做大做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科(即整形外科)孔繁祜教授就是其中一员。近日,享年92岁的孔老溘然长逝,留给后人无尽的精神财富。

在医学中找到钟爱的建筑学

孔繁祜1924年8月出生于河北省满城县,为孔子74代后裔,13岁时随家人迁居北平(现北京)。孔繁祜自幼喜欢玩积木,以搭建房舍造型为乐;定居北平后,更是对都城的古建筑群落产生了浓厚兴趣。还在读中学的他,心里就种下了考建筑系的理想。但他毕业后,正值国家时局动荡、经济凋敝,孔繁祜的理想遭到父亲的反对。为了生存,只得听从父命,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学习。

1950年毕业后,孔繁祜因成绩优异受聘于北大医院外科。在大外科培训期间,孔繁祜邂逅恩师朱洪荫教授(中国整形外科创始人之一)学习整形外科,他惊喜地发现,在外科体系中竟有一门以修复重建为宗旨的整形外科学科,所施行的是建设性而非切除性的手术。在他看来,整形外科好比外科学中的建筑学,与他的梦想情投意合。当时的孔繁祜犹如发现新大陆一般激动不已,暗下决心今后要做整形外科医生。

整形学界的一把快刀

孔繁祜刚工作不久,抗美援朝战争就爆发了,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报名参加了医疗服务,于1951年前往长春市18陆军医院,救治从战场上下来的伤员。在那里,他目睹了无数志愿军伤员亟需整形外科治疗的情景,更加坚定了从事这门学科的意愿与决心。返京后,孔繁祜毅然追随朱洪荫教授参与了北医整形外科的创建工作。

“游刃有余、快刀斩乱麻”是同事们对孔繁祜的评价。当时的整形外科,手术是其唯一的治疗手段,不仅要恢复功能,还必须改善或恢复外在形象。这种手术好比绣花,要有“绣娘”一般的耐心和细心,但与之相应的是漫长的手术时间,一台手术下来,术者、助手、麻醉师、护士往往都要累得瘫倒,饿到晕厥;患者由于手术时间长,容易出现麻醉风险,手术并发症。为了提高手术速度,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患者的康复时间,孔繁祜潜心研究出一套“高效高质手术法”,术前制订周全的手术计划;术中胸有成竹,减少无效动作,剥离、止血、缝合、打结……一气呵成。

严谨敬业的老编辑

不仅手术做得好,孔繁祜也是整形外科学界出了名的“笔杆子”“才子”。整形外科医师耳熟能详的《实用成形外科手术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整形外科学》《成形外科学概要》《整形外科手术失误及处理》等一本本医学专著上,孔繁祜的名字总是赫然在列。这些专著为整形外科在我国的普及、发展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时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不少具有外科基础的医师用这些书籍自学,迈入了整形外科的门槛。

孔繁祜还是我国整形外科发展的史学家。他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参编了程之范主编的《中国医学史·近代卷》中近代医学部分的外科学医史,收集了大量的术后临床疗效证据,并创造一套整形外科编号分类详细的科学管理方法,为现代循证医学临床证据收集,奠定了科学发展基础。

为了中国整形外科事业的发展,退休即日孔繁祜便毅然弃刀从文,专一从事整形美容外科杂志的编辑、编审工作。他先后担任了10余部杂志的编委工作,其中主要在《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杂志》《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担任主编审工作。20多年来,一直默默地为整形外科同仁们的研究结果传播做着大量工作。即使在与他相濡以沫几十载的夫人刚去世的那些时日,孔繁祜还向编辑部要求,尽他的能力多审校稿件,也正是那些书稿伴随他度过了最痛苦的日子。每当大家在字里行间看到具有鲜明特征的孔氏方块字时,犹如在茫茫夜色里遇到一盏明灯……直至89岁,孔繁祜才辞去编辑工作。

正如孔繁祜多年的同事所言,孔老是一位学者,学识渊博、作风严谨;也是一名整形外科医生,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痛苦;他还是一个园丁,在整形外科园地辛勤耕耘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他更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在促进整形外科知识的传承、学术的交流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 孔繁祜 整形外科 医疗美容
相关阅读:
分享到: